专题专栏最美同路人
专题专栏
最美同路人
最美同路人 | 吴大佐:以身作则胜千言
日期:2023-04-14

在“给我上”和“跟我上”两种管理风格之间,吴大佐无疑属于后者。“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他对此深有体会。

2022年,两大攻坚决战任务当前,作为总体结构设计室负责人,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疫情期间在一线驻守160余天,带领团队有效衔接产业链单位,上下齐心、通力合作,凝练技术问题、解决关键难题,如期完成部件加工制造任务,为后续机组总装创造了良好条件,被评为集团公司年度“建工创一流”杰出奋斗者。

与产业链单位的双向衔接

接口,是吴大佐工作中出现的高频词汇之一。他所在的总体结构设计室承担着贯彻系统工程理念、推动系统间密切协作的重要作用,团队所负责设计、跟产的转子、轮盘等零部件,也是联系强度振动、材料工艺、装配维修等先进技术的桥梁和纽带。正如这些部件一般,跟产的日子里,吴大佐和团队成员需要协调对接产业链单位形形色色的人、事、物,做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的“接口”。

起初,双方人员还不了解彼此的工作模式,难免产生龃龉。拥有多年驻厂经验的吴大佐认为:“矛盾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比如,我们有些部件是非标准设计,厂家没做过也不知道怎么做,只能按照他们自己既有的经验和模式生产,最后出来的东西却不理想。”为了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吴大佐想到的办法是“叮”和“盯”。“叮”——建立蓝色透明沟通机制,从采购到制造,每个环节实施前双方都会深度沟通再三确认方案,确保信息高度共享,不厌其烦地叮嘱对方过程中所需注意的要点。“盯”——跟产人每天深入车间监督检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对重要环节进行旁站见证。

“生产车间的设备资源都很宝贵,在咱们这耽误了时间,也会影响人家其他的工作。”吴大佐带领团队贯彻落实公司党委提出的“与产业链单位同坐一条板凳”要求,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为此,他一直强调计划在前,“分解任务、落实到人、分析困难、提炼需求”,除了每日的生产会,只要发现问题当即就在现场开面对面专题会,同时咨询外部专家,拿出解决方案。他建立了技术状态变更快速响应、贯彻及闭环跟踪机制,全面协调解决生产制造、采购等各类技术问题,累计与制造单位开展260余次设计、工艺迭代交流。团队的将心比心换来了产业链单位的通力协作,双方以“一条心,一股劲”全力冲刺,最终,如期完成了关键节点任务,为后续机组总装创造良好条件。

与团队的双向奔赴

采访中,吴大佐回忆起去年上海实施全域静态管理期间,那是团队最难的日子。位于上海的产业链单位受管制影响产能大幅降低,工期被严重拖期。“被封在上海酒店里的同事焦心,被封在城外的人也焦心,我们只能每天通过视频会议跟进最新的情况,协调解决现场遇到的问题。”好不容易等到6月,上海宣布防疫封控结束的第二天,吴大佐便带着大批成员立刻奔赴一线车间恢复跟产。“那段时间,我们60人的总体结构设计室,70%都在一线。吕永、杜永胜、王玉泉、梁晓龙他们更是几乎全年驻扎在上海。”吴大佐心疼又打趣地说道,“很多人的家本来就不在北京,可能对于他们来说,在哪都一样”。

到了8月,上海的天气如同蒸桑拿一般,40度的高温持续了20多天,车间内闷热难耐,被汗水和蒸汽打湿的口罩闷在脸上,让人透不过气。但对于吴大佐的团队来说,每天能在现场看到问题被解决,计划顺利推进,一切就都值得。

“有一次下班后,大家刚从厂里忙完回到住处,突然工厂传来消息,轮盘榫槽加工遇到突发情况,吴主任听到后立刻原路折返,赶到现场,与制造厂一同开会讨论,直到问题解决。”吕永说道,“吴主任对自己要求非常高,做事认真、执行力强,对部门的管理也井井有条。对于公司下达的任务,不管多难,他都会带领大家不遗余力做到最好。”在大家眼里,吴大佐遇到困难会第一个冲在前面。正是他亲力亲为、当仁不让的态度,鼓舞了团队的每一个人,向上向善,不断冲刺,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

2023年是中国重燃决战决胜之年,为完成好总装总成这一目标,相关方面接口将更加复杂,现场协调难度将更加巨大,这对总体结构设计专业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面对远超以往的压力,吴大佐始终保持着一份沉着与从容。“作为接口最多的衔接部门,即将到来的整机安装工作绝对容不得一点马虎。所以,我们只有立足全局、系统思考,以终为始,以调试为最终导向,团结全产业链单位,一步一个步脚印向前,才能确保专项取得成功!”。

越是艰难的时候,就说明离成功越近。当越来越多的重燃人躬身入局,挺膺担当,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吴大佐坚信,“我们的事业,一定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