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最美同路人
专题专栏
最美同路人
最美同路人 | 王菁菁:心中有火,眼里有光
日期:2022-09-08

下午一点,哈尔滨汽轮机厂车间内,闷热且聒噪。

“师傅,这个部件请按清洁度标准执行,确保相关通道内腔无异物……请用内窥镜再检查一下。”

一个娇小的身影,在车间四处快速穿梭、忙活着。圆圆的脸蛋上,架着圆圆的眼镜,300度的镜片下,是认真与专注。

“菁菁!别忙了,快去吃饭!”

“没事,我把手头的事做完……”

她叫王菁菁,是燃烧室设计室的一名青年员工。2017年从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硕士毕业后就加入中国重燃,这是她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目前她正驻扎在中国重燃AE平台哈汽工作站,负责样机关键部件的跟产工作。

“中国重燃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对助力我国重型燃气轮机的自主发展有重大战略意义。一毕业就能参与到这样一个‘国之重器’的项目,加入到这样一支汇聚各方英才的队伍中,我觉得非常有使命感,倍感要珍惜这个平台”。这五年,她坚持着最初的热爱,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一步一个脚印,认认真真地学习、踏实努力地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专项工作中。


启程 “我愿意!我报名!”

2021年年底,海外试验项目正是吃紧的关键时刻,公司计划安排第四批专业人员赴现场执行任务。彼时正值意大利疫情最严峻的时期,试验挑战大、任务重,不能确定何时归国。在部门内部征询意愿时,王菁菁没有任何犹疑,“主任,这个任务,我可以!我报名!”。

2021年10月12日,王菁菁与薛彧、刘丽芳、殷宇阳、胡龙兵一行五人,踏上了飞往意大利的征程。为了做好疫情安全防护,大家全程穿着防护服,连续20多个小时不上厕所不吃饭,“一路上尽可能减少行动、减少说话,把身体设置为低能耗模式”,最终所有人安全抵达,与许乔奇、郭庆波、王睿男、邹鹏飞、狄广强等前期赴意同事顺利会师。

这是王菁菁第一次出国,少不了激动与兴奋,但很快,摆在他们眼前的是语言与时差带来的工作难题。

此行首要任务是和现场的意大利工程师们协调沟通,共同推进试验完成。最初,由于双方都使用非母语的英语进行沟通,且彼此间尚不熟悉,沟通有一定阻碍,王菁菁一行连画带写、反复确认。“我们需要确保对方能明白我们的需求,以及我们能准确、全面地理解对方的想法”。在遵守试验场地规范规定、尊重对方文化习惯的基础上,大家入乡随俗,虚心请教学习的态度,很快拉近了与意方工程师间的距离,“在不干扰工作的前提下,我们主动去做能帮助到他们、‘搭把手’的事情,遇到问题大家积极参与讨论,一起头脑风暴,协同解决。”就这样,坦诚、协作的心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推动现场一项又一项试验任务顺利完成。

与国内七个小时的时差,让他们不得不随时处于待命状态。“国内的会议一般上午九十点开始,我们就定好夜里凌晨两三点的闹钟,开完会,梳理清楚行动项再睡一会儿。”三个小时后,意大利早晨六点,她和同事们又坐在电脑前处理起新一天的工作。就这样,在与意大利工程师的坦诚沟通,以及公司内部前后台的协作中,试验中出现的问题,被及时快速地反馈,设计团队高效开展技术决策,制造现场立即实施改进,有效地推进了试验的进展。“不论是意大利还是国内的同事,大家都相互体谅配合,协同协作,每个人都在为最终结果负责!”王菁菁回忆到。

“我永远记得这个时刻!”意大利时间12月7日17时37分,王菁菁与同事们兴奋地冲着电脑屏幕中北京远程指挥中心的同事们高喊:海外试验项目顺利完成节点任务!随着任务结束,身边的同事陆续回国。王菁菁和殷宇阳原计划赶在春节前返程,但由于航空公司疫情防控抗原指标要求、航班熔断等原因,回程的航班一次次被被取消,归国的心情也随之跌宕起伏。在公司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他们终于抢到了2月底归国的机票,但这也意味着他们将不得不滞留在异国他乡度过虎年的春节。王菁菁已经连续两年春节没有回家,去年春节,因为疫情和工作进度紧张,她自愿留京助力攻坚。年三十给家里人打视频电话的时候,她一边安慰母亲不用担心一切都好,一边眉飞色舞地汇报自己的工作成绩。

今年农历年三十那天,站在意大利的街头,安静冷清的氛围还是让她愈发惦念起故乡红火热闹的鞭炮声和热气腾腾的饺子。不过,王菁菁和殷宇阳也没让emo的情绪持续太久,他们凑在一起用网络观看了中国的春晚,接到了公司专门打来的慰问电话,还买了食材包了饺子。“饺子馅儿是自己剁的,面是自己和的,擀面杖是用水杯代替的……”回想起当时试验项目顺利完成的喜悦,那些和思乡愁绪做斗争的攻坚日子她也甘之如饴。


归来 “后面我都隔离习惯了!”

经历了50余天的漫长等待,捱过了经停赫尔辛基机场的寒冷长夜,今年2月26日,王菁菁和殷宇阳终于踏上归国之路。他们归心似箭,难掩喜悦。28日顺利抵达上海后,按照防疫政策,开始14天的隔离。而此时,上海疫情突然爆发反复,隔离期被无限拉长。眼看到了5月,离关键部件的交付节点越来越近,作为300MW项目部EPM团队的主设人员,她丝毫不敢耽误。在上海疫情稍微舒缓的时刻,王菁菁立刻收拾行李,前往可以接收上海地区人员的杭州,按要求继续在酒店隔离远程办公。“没什么不方便的,还有人给送餐呢!只要不耽误工作进度就好。”乐天派的她对于近一个月的隔离生活没有丝毫怨言。在杭州隔离结束后,王菁菁又即刻启程,直接奔赴哈尔滨,并投入到相关部件的跟产工作。

落脚 争分夺秒,分秒必争

“有了落脚点,一颗悬着的心终于归位了,工作也回到了正轨。”

初到工作站现场,需要协调的事情量大且复杂,跟工人师傅的沟通也不如王菁菁想象中顺利。但越是这样,越是难不倒她。不懂就问、不会就学,问不到就继续问,不明白就继续学。有些内向、“社恐”的她,期起初找师傅借个测量工具都要做心理建设,但真遇到了专业上需要拿主意的事,她的语气又坚定得不容置疑。一来二回的,师傅慢慢熟悉了这个腼腆又有主见的“大女孩”,也愿意教给她一些工作上的事情。

样机关键部件制造现场是一步一个坎,每当遇到突发问题时,王菁菁和同事们会先站在现场操作者,工艺和生产的角度,与哈汽工作人员“坐到一个板凳上”共同想办法。“我知道,师傅们心里和我们一样着急,因为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责任感也是共通的。”在现场蓝色透明的沟通机制下,大家集思广益讨论可行方案并全力实施,将创新的技术融入到现有制造工艺上,共同解决难题。通过这样的技术探讨,她还从哈汽工作人员的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的技术经验。比如在做焊接试验的过程中,她与五四青年奖章的获得者孙百惠师傅充分沟通,听取了他的想法和建议后,不断思考并调整了自己的设计,使得相关环节顺利推进。

为了能按期完成交付任务,她和驻场的同事们每天都需要奔波于四、五个车间跟产、盯产,说大也不大的厂区,每天的运动步数能达到上万步。大家分工明确,各自跟进加工过程,对工序中产生的问题,及时处理、反馈,等待技术决策,以保证加工进度。中午几乎没有午休,傍晚工作结束后,几个专业组还要召开当天总结会,处理当天现场的问题、设计的评估,直到晚上八九点才能回到酒店。“即使是周末,大家也还会主动到厂里来,真的都在争分夺秒!”快速的工作节奏已然成了他们的常态,说话语速和走路步伐会变快,就连吃饭都是扒拉几口就完事。

“我一心想的,就是要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坚信所遇到的难题会攻破、坚信重燃事业能干成!”真信、真干、真成,奔着这个信念,王菁菁以飞快的速度熟悉着新的工作环境,边沟通、边学习,工作开展起来一天比一天顺畅。


让压力一直存在

专项已经到了攻坚决战的时刻,不能出现任何差池,驻守一线的重燃人们都紧绷着一根弦。“人不可能没有压力,压力是一直存在的,我不会想着如何去消解它,而是学会接受,与它共存。”巨大的压力化成了王菁菁的养分与燃料,推动着她孜孜不怠地为这份事业奋斗。“专项是非常重要的!最初我选择这份事业的时候,就是抱着为这份事业付出一切的初心,既然做了就要尽全力去做好,对最终结果负责,不然就是对不起公司、对不起我们的国家。”

“在路上,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正如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在长篇小说《在路上》中所说,带着最初的激情,追寻着最初的梦想,王菁菁义无反顾地向前跑着,奔向属于自己的那份年轻与热爱。

心中有火,眼里有光。像王菁菁这样将个人理想融入专项事业的青年,在重燃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日夜坚守,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他们践行科研工程化,协同凝聚,同舟共济。哪里有需要、哪里要开拓、哪里待突破、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重燃青年。2022年两大决战已到关键时期,相信在每一位重燃青年的努力下,一定可以不负众望,圆满完成专项任务,为攻坚决战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