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最美同路人
专题专栏
最美同路人
最美同路人 | 袁树军:情怀不老,初心不变
日期:2022-07-05

袁树军,男,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中国重燃安全副总工兼上海公司安全总监、现场项目部安全总监。

天刚蒙蒙亮,一个矫健的身影出现在东海杭州湾的转角处。

这道身影逆着光,迈着坚定的步伐向基地现场走来。

“谁啊这是?”门岗大爷打着哈欠,看了眼表。

5点40。

大爷把鼻梁上的眼镜往上推了推,眯了眯眼。

“哎呦,袁总?您今天怎么又来了?”


6月4日,自上海浦东全面封控后的第68天,在做好万全的准备后,中国重燃试验基地正式开放,开启全面复工复产。这也是逆行出征、坚守在试验基地的18位重燃勇士第一次能回家探亲的日子。三个多月以来,作为现场项目部安全总监,袁树军与同事驻扎现场,与1300余名工人同吃同住,白天在高强度的紫外线下巡检,夜晚饱受蚊虫叮咬,用办公桌拼凑的“床板”休息,几乎没睡过几个好觉。同事们让他这次回去在家多休整两天,但他放心不下,回家睡了一觉,第二天又早早地来了。


临危受命赴一线,履职尽责勇担当


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试验基地,作为“国之重器”的试验载体,其建设工作是中国重燃2022年“两大决战”重点任务之一,决战能否取得胜利,直接关系专项能否成功。建设任务刻不容缓,而现场紧缺拥有丰富工程项目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2021年5月初,被聘任为“中央企业安全生产专家”的袁树军临危受命,受邀参与到重大专项中来。

袁树军自正式上岗以来,便一头扎进现场。正值专项攻坚决战的关键时期,他以最快的速度熟悉环境、了解情况。每天清晨天还未亮,他自驾来到基地,六点召开班前会与施工单位沟通当天的进度计划,随后到工地现场巡查一圈后再去吃早饭,晚上九、十点也要到现场去看看施工进度、照明情况,看看管理人员是否在岗,关心一下工人的精神状态。遇到高风险作业,袁树军就亲自加入作业安全技术交底,或是站在一旁监督、指导。这样的习惯从他加入重燃到现在,不分工作日还是周末,雷打不动。

“只要现场有施工作业,无论早晚,袁总都会在”,康海峰与袁树军共事许久,早已熟悉他的工作习惯,“每次见到袁总,都是精神饱满的状态,感觉他从来也不会累”。

“从来不会累”是袁树军留给大家最深的印象,他常常在现场一边拍打着年轻人的肩膀,一边热情洋溢地说:“不服老,就会一直年轻呀。”有人问“老袁,你这是图什么?”他笑笑说:“能参加专项是真的觉得荣幸,在这个岗位上就要担得起这份责任,这也是我的一个承诺。”

从“袁总来了”到“老袁来帮看看”


安全生产是工程建设的命脉。对待现场的安全检查,袁树军一向“眼里容不下沙子”。

“袁总来了,袁总来了,注意带好安全带……”施工班长手里的对讲机响了起来,工人们下意识地又反复自查了几遍。在现场巡查的袁树军很容易辨认,白色的安全帽檐下露出半头花发,精神矍铄、行动矫健。远远地看到袁树军从路口拐进来,技术员、施工员、安全员“如临大敌”,立刻保持严肃。

他做检查有特点,从温和提醒到极富威慑力,呈现循序渐进式,发现工人违章或不规范首先是“师傅,你这样不对,应该……”,如果工人不听,就再说一遍。有个别“坚持不听”的,他就大叫“停下来,叫班长过来!”如果发现个人防护配置不到位,就会板起脸严厉地批评管理人员:“你们这是违法的懂不懂?”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精准抓错的业务能力,让现场施工人员对袁树军是又敬又怕。

除了日常工作的交流外,袁树军也时刻关注着工人们的心理情绪状况。试验基地项目参建单位多,各家管理流程不同,施工人员流动性大,怎么让这1300多号人的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是需要费一番功夫的。“得知道大家想什么,有什么困难,才能走近他们。”袁树军叫得出现场大部分管理人员的名字,瑞达老王、老蒋,安全员赵博、质检员老郭、钢结构技术员小樊、技术员小周、小栗……得闲时他还常去工人宿舍转转,帮大家排忧解难。有一次,工人们随口提了一句工地食堂的饭菜种类有些单调、价格偏高,他悄悄记下,几次出面和施工单位沟通,最终帮大家把问题给解决了。

时间长了,大家都知道在他严肃的外表下,有一颗温暖的心,愿意为施工人员着想。对于袁树军的安全检查,大家由初期的被动接受,转变成现在的主动请教,工人们不仅不怕检查,还一遇到问题就喊他:“老袁,你帮我看看这样行不行?”渐渐地,“袁总来了”越来越少,“老袁帮看看”越来越多,庞大的施工团队成了他最好的“线人”,让袁树军能在第一时间掌握真实的施工情况,更好地开展施工安全监理工作。


立足实际解难题,悉心传授带队伍


作为资深的安全专家,袁树军扎实的业务能力和处理危机的经验,为现场解决了许多难题。有一次,现场某厂房的网架施工方案遇到了瓶颈,袁树军主动牵头,组织施工、技术、监理、安全质量人员深度分析网架“高空散拼、整体提升、高空滑移”施工方法的利弊,历经3次研讨模拟,最终选定高处作业平台拼装、高空滑移法,顺利解决了网架拼装、滑移作业面等问题,运用成熟的安全措施保证了地面施工同步进行,为厂房内部气源管道安装施工提前介入创造条件。在这位老党员“安全生产齐抓共管”管理方式的推动下,施工点设置代表签到处,让现场管理人员真正下沉到施工一线,推动现场问题高效解决。最终,该厂房网架施工不仅没有因为春节假期而有所滞后,反而较原计划进度提前17天完成。

他严谨细致、追求卓越的精神也让年轻的后辈们尊敬和信服。“工地搭建了很多脚手架,袁总每天爬上爬下好几趟,就连工地的工人都佩服他的体力”,同事罗睿介绍到,“他总能观察到一般人注意不到的细节,还一定会探个究竟。”有一次,袁树军带队巡查时,发现施工现场使用的管桩端板之间有细微差异,和大家一讨论,发现这些零件是由两种不同的工艺制造的,因为都是符合要求的,大家也就没有深入研究了。没想到第二天袁树军就在微信群里给大家分享了很多管桩端板的链接,详实地比较了两种工艺的优劣不同。“在我们看来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他也会认真研究学习,再给大家分享。”

每次安全检查后,袁树军都会制作一份教材级的《现场检查反馈》,既有“面”的总体评价,又有“点”的实时记录,图、视、文并茂,现场感极强。他还根据现场的施工队伍、施工进展实际情况,将多年积累的安全管理经验总结成有针对性的培训材料,如《现场HSE应知应会》《安全行为观察》《临时用电安全》《高处作业安全安全》等,对管理人员、班组长、安全专职人员进行义务培训。“袁总是实实在在的行家里手,他也愿意在各种场合和我们分享经验。”康海峰说到。

咬定目标、咬牙坚持

“打光最后一颗子弹”


3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上海这座城市的节奏,也让项目推进雪上加霜,难上加难。

2022年3月27日晚,上海市发布最新通告,自次日凌晨起全市进入封闭式管理状态。事出突然,解封日期又难以确定,袁树军、李勇等18位重燃“勇士”主动请缨,连夜打包被褥和洗漱用品,从四面八方奔赴基地现场,集体封闭在基地板房的办公室里驻扎值守。基地条件有限,睡觉的床板用办公桌拼拼可以凑合,洗澡又成了难题。年近半百的袁树军主动将专门分配给他使用的单间宿舍腾出来,作为公共洗浴间,自己则跟大家一样住在临时板房办公室。“没事,我的办公室有沙发,睡沙发舒服!”面对大家的推辞,袁树军打个哈哈就继续工作了。

时间就是生命。封控初期,外部运输全部暂停,施工物资补给的困难让大家日夜焦虑,被封闭在基地现场的工人们的情绪也愈发焦躁起来。在公司党委的部署安排下,现场项目部主动作为,梳理封控期间的施工安排、材料储备情况,做好封闭管理期间统筹安排。袁树军提出倡议,要以“打光最后一颗子弹”的精神,咬牙坚守在岗位上。在加强防疫措施、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的基础上,现场项目部发挥聪明才智,掘地三尺,用光最后一块砖,用掉最后一捆钢筋,搭完最后一组架子,支上最后一片模板,为后续的混凝土浇筑、设备引入、管道安装做足准备。

三个月以来,在大家齐心协力、努力拼搏下,中国重燃试验基地实现了全员1300余名驻场建设者“零感染”,将疫情对现场工程施工的影响降到了最低,守住了安全底线,也保证了工程质量。


没有人生来就是勇者,责任引领他们重装前行。重燃专项推进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但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和许许多多咬紧牙关坚守在岗位上的重燃人一样,为了守护这份初心与情怀,在分秒必争的时间里,袁树军承压而上,攻坚克难,用“打光最后一颗子弹”的精神,在专项推进的道路上发挥着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