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媒体报道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国家治理》周刊刊发:以“科研工程化”高质量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日期:2021-01-31

重要发现:

·中国重燃始终将新型举国体制作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根本性突破以及管理模式改进、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结构升级的体制保障。

·中国重燃“科研工程化”探索,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作为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行动先导,一体化指导解决发展动力、内外联动、更可持续、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等问题。

·中国重燃不仅要在政治上按时保质完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而且要在市场上赢得产品竞争力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相互促进,刚性管理与柔性文化相结合,形成重燃专项推进与企业文化建设同频共振、同心同向的强大合力。

·中国重燃党委在国家电投党组的领导下,将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各项建设与重大专项实施同谋划、同开展、同进步,继续当好推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高质量推进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战略。重燃专项对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科技强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从2015年将燃气轮机行业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将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重大专项列在百大工程项目首位,再到2016年12月国务院确定中国重燃为重型燃机工程的具体实施单位,再到目前重燃专项严格按照进度要求和质量、成本刚性约束高质量推进,中国重燃在推动重型燃气轮机自主创新和国产化的征程上行稳致远。

通过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重燃将“科研工程化”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从创新落实科技强国重任、深刻解读新发展理念、提炼高效协同文化内核、践行科学家精神、精准把握市场规律等各方面拓展“科研工程化”的内涵及外延,初步建成了适应于重型燃机研制的技术创新体系,探索出一套适应于重大专项的工程组织管理体系、架构起一套适用于重大专项的产业链协同体系、蹚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工业基础的重型燃机自主创新之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初步回答了“怎样完成好重燃专项”这一命题。

一、重燃“科研工程化”创新探索的重要意义

重燃“科研工程化”探索,有效彰显了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

早在制定“十三五”规划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协同攻关,为攀登战略制高点、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支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指出:“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无论是在战略谋划上,还是在组织实施上,中国重燃“科研工程化”实践探索,再次证实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激烈竞争以及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凸显的情况下,坚持新型举国体制的必要性以及以重燃专项为代表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新方法、新思路、新途径的前瞻性。在实践中,中国重燃始终坚信“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化蔓延的叠加影响下,解决关键核心技术供给不足,赢得经济发展、科技竞争主动权和构建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制胜砝码。中国重燃深刻明白新型举国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体制机制安排,既要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发挥政府行政主体和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仅要在特定时间节点完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还要注重调动协调各方市场主体有效参与,集全国优势资源,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型燃机全产业链生态圈。中国重燃始终将新型举国体制作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根本性突破以及管理模式改进、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结构升级的体制保障,通过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逐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与产品附加值,争取早日赢得市场竞争。

重燃“科研工程化”探索,肩起并创新落实了科技强国重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党中央对于科技创新的要求与时俱进,这些重要指示和谋划部署,为我国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夯实了战略基础。研究发现,无论从目标进度上、组织动员上还是预期效果上,以重燃专项为代表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质量稳步推进实质上是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的重要探索和勇当先锋的体现。从目标进度上看,2023年高质量完成重燃专项踩在我国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时间节点之内,是我国整体科技水平从跟跑向并行、领跑的战略性转变的缩影。在组织上,由国务院组织专家论证并决策部署,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引领,由国家电投、哈尔滨电气、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共同出资入股、擦亮国企招牌,发挥央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作用,由中国重燃肩负牵头和抓总的任务职责,举全国、全行业、全产业链之力推动专项实施、挺起“国家脊梁”。从科技创新来看,中国重燃在观念上实现根本突破,树立起工程思维,主动融入国际创新网络、国内产业循环,在与国际、国内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的基础上锻造自主创新体系、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更有针对性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从预期效果上,重燃的探索除了攻克燃气轮机核心技术、关键难题,建立中国重型燃机质量标准,还通过成本、质量控制以及知识产权、专利优势跨界转化等,有望在未来科技创新领域逐步展现“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的综合成效。

重燃“科研工程化”探索,蕴含着对新发展理念的深刻解读

新发展理念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指导方针,是关系我国发展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进一步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研究发现,中国重燃“科研工程化”探索,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作为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行动先导,贯彻到企业高质量发展和重燃专项推进的全过程,一体化指导解决发展动力、内外联动、更可持续、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等问题。在实践层面主要体现在:通过创新发展,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在技术层面构建基于正向研发的自主创新体系,在管理层面探索出一套符合专项实际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通过协调发展,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初步梳理了工程总指挥系统和总设计师系统的管理关系,理顺了党委决策、行政决策与技术决策的职责边界,在外部大力推动全产业链协同,着力破解制约专项推进的深层次难题。通过绿色发展,亮出节能减排的红绿灯,开发清洁高效发电的关键装备,对NOX排放、CO2排放指标进行严格控制,以科技创新调整能源结构、助推生态安全。通过开放发展,充分继承国内已有基础,利用国际合作充实自主燃机研制体系,提高产品研制水平,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共享发展,凝聚发展共识,激发奋进力量,争取早日摘下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以重型燃气轮机自主研发集中体现国家工业水平和制造业水平,带动产业链的共生共赢、协同发展,以科技进步增进民生福祉、创造美好生活。

重燃“科研工程化”探索,提炼了高效协同合作的文化内核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更持久的力量。从不同个体之间的文化认同,到不同组织之间的文化协同,“科研工程化”价值共识的形成与作用发挥是一个相互辐射感染、求同存异、凝聚最大公约数的过程。当前,科技创新普遍涉及不同学科和领域,单靠某个部门、某个企业、单个行业难以完成,需要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感召力,推动不同主体功能更加优化、权责更加协同、团结合作氛围更加浓郁。通过调研发现,中国重燃不仅在行政层面高度服从于国家意志和体制安排,直接响应工业和信息化部政策引导和规划布局,聚焦“卡脖子”问题,加快形成“小核心、大协作”的自主研发体系,而且在市场层面促进企产学研发挥各自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协同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共同打造共生、共长、共享、共赢、共廉的重燃产业生态圈,还在企业层面抛弃“非你即我”的狭隘思维,广泛吸收、融合各类优秀文化因子,锤炼适合重燃专项推进的“第三种文化”,“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从全国各地、天南海北吸引聚拢“开放包容、拼搏担当”“众志成城、协同攻关”的骨干精英力量,为铸造“国之重器”夯实人才基础。中国重燃的实践证明,只有敬畏文化、依赖文化、发展文化,将文化价值观传递给每一位员工和协同单位,才能聚集不同领域的优质资源进行协同攻关、引导全体员工树立工程意识,早日实现重型燃机自主梦。

重燃“科研工程化”探索,用责任使命担当践行了科学家精神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自觉践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都更加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第一要义。在实践中,重燃人以组织好、实施好、完成好重燃专项为初心使命,继承和发扬老一代科学家艰苦奋斗、科学报国的优秀品质,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将“两弹一星”精神内核融入新时代能源高效、清洁利用的发展需要,把“心有大我、科学报国”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事业。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内涵。在实践中,重燃人讲究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论,按照发展规律办事,挂图作战、精准执行,全力以赴推动实现知识活动和工程实施深度融合、科技研发和装备制造完美结合,实现解放思想、独立思辨与大胆假设、认真求证的有机统一。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组成部分。在实践中,中国重燃对内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奋发有为,对外与股东单位、产业链单位协同作战,实现团队精神与协同机制的耦合。这些蕴含深意的精神追求、精神气质与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等集中构成了包括重燃人在内的广大科技工作者们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的精神支撑。

重燃“科研工程化”探索,精准把握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不断提高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和驾驭能力是市场主体的必修课。新型举国体制最重要的创新之处在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也是对传统举国体制以行政配置资源为主要手段的超越。但不可否认,市场及其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既有其积极性与创造性,也有其自发性与局限性。这要求各科研单位和企业主体要在继承传统举国体制优势的基础上同步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让科学这一“第一生产力”真正转化成企业效益、转化为经济实力,让高回报的盈利反哺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以及技术可持续更新迭代。研究发现,中国重燃积极应对了“两场大考”。不仅要在政治上按时保质完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而且要在市场上赢得产品竞争力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机会。既要完成国家使命、为职工搭建事业舞台,也要向所处行业领域交付一条完整的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国重燃积极破解了“两个难题”。既要在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实现后发赶超、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又要解决以市场为主导的自发行为买不回他国战略性核心技术和在非盈利研发环节资源配置不充分的弊端。重燃人切实担负起了“两种角色”。一方面,当好既看得懂科研成果又理解市场需求的项目管理者;另一方面,当好不仅要拿出产品,更要提升产品竞争力的研发者。重燃人统筹处理了“三个控制”。在质量上夯实设计、试验、制造等全周期各环节作业层面的质量控制;在进度上咬定目标、咬牙坚持,贯彻“挂图作战、精准执行”方法论;在成本上提出自主重型燃机造价目标、强调预算执行的刚性约束,整体上发挥市场对技术路线、要素价格、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让技术创新端和产品供给端、科研成果和应用市场形成闭环。

二、以“科研工程化”创新实践高质量推进“重燃专项”的重要探索

牢记初心使命,以党建引领重大专项稳步推进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中国重燃紧紧围绕“把重燃专项组织好、实施好、完成好”的初心使命,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着力构建AE(ArchitectureEngineering,技术集成与实物构造一体化)党建工作体系,打造AE党建工作品牌,以党建引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稳步推进,为中国重燃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增强政治领导力,以常态化学习教育筑牢思想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中国重燃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把党的建设与重大专项实施“同谋划、同设置、同配备、同开展”,牢牢把握推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快速实施这一大局,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建设,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常态化学习教育机制,筑牢思想根基。集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原著、学原文,通过撰写读书笔记、集体研讨交流等形式,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结合重燃实际,创造性地把“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总要求落实到重燃专项推进实施各项工作中。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各项党内制度,开展党委书记讲党课、“知识活动+工程实施”党员思想大讨论、“挂图作战、精准执行,党员在行动”主题宣传实践等活动,保证党的组织生活健康有序开展,使广大党员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通过定期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举办党风廉政警示教育专题党课、设立党风监督员岗、组织开展中国重燃廉洁文化主题活动作品展等,在广大职工中营造廉洁文化氛围,增强广大党员纪律规矩意识,保障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规范有序推进。

创新“P+P”模式,以党建引领重燃专项稳步推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中国重燃立足专项实施,把握重燃专项高精尖科技特征,坚持高质量党建引领重燃专项及重燃公司的高质量发展,构建AE工作体系,打造AE党建品牌,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应重燃专项实施和发展的党建工作新路径——党建“Pull+Push”(以下简称“P+P”)模式,通过党建与企业管理相结合、党建带工建,将党建与重燃专项实施深度融合,以党建促重燃专项稳步推进,创造出重燃价值。具体落实中,结合公司当前组织与运作情况,按照项目式矩阵型“P+P”模式,以专业科室与职能部门联合组建为主要形式组成党支部。专业科室充分体现Pull,即组织好、实施好、完成好重燃专项任务;职能部门则充分体现Push,即做好服务保障、关心关爱员工、企业文化建设等工作。通过党建与企业管理创新性结合,进一步强化了党建工作与专项工作的联系,形成攻坚工作协同合力。

打造高素质党员队伍,以先锋模范作用助力技术攻关。“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党员是党的细胞,是党的活力的源泉,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党员队伍,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的骨干、带头和桥梁作用,对中国重燃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中国重燃准确把握重燃专项国家特征、知识特性、系统特性和使命特性,通过AE党员先锋岗创建评选,充分发挥党员先锋在政治、思想、业绩、作风等方面领航示范作用。实行动态管理,每半年评选一次,并将评选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使用、员工晋升、绩效考核等重要参考依据,充分发挥了奖励与激励机制作用,激发了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组建AE党员突击队。聚焦时间紧、任务重的里程碑节点,中国重燃先后成立压气机后半段试验件制造与试验项目AE党员突击队和AE青年突击队,让党员及团员青年在急难险重工作中主动亮身份、作表率,做冲在最前方攻坚克难的精锐部队。开展党员群众“1+1”活动。通过党员带思想、带作风、带业绩,加强了党员与群众之间的沟通交流,充分发挥了党员桥梁纽带作用,实现“1+1>2”倍增效应,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助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践行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构建全产业链协同体系

在重大工程建设、重大科技创新活动中,举国体制是一件法宝。“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强调,“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与传统举国体制相比,新型举国体制具有从行政配置资源为主转变为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从产品导向转变为商品导向、从注重目标实现转变为注重目标实现与注重效益并重的特点。中国重燃作为重型燃机工程的牵头实施单位,积极践行新型举国体制,既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国家特定目标,又要充分彰显制度优势、市场优势,以“科研工程化”为抓手,加快构建协作、开放、高质的全产业链协同体系,全速推进重燃专项。

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是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金钥匙”。中国重燃明晰新型举国体制助力重大科技创新的战略优势,把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结合起来,扎根重燃专项主阵地,从产品导向向商品导向转变,从注重目标实现向目标与效益并重转变,从而达到投入低、效率高、效益好的效果,走好创新发展之路。不同于传统举国体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面对的是多元市场用户,对于中国重燃来说,既要在“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上满足国家任务的完成,更要注重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商品。中国重燃遵循新型举国体制下的市场经济规律,在科研比重、质量管理、成本把控等方面提高效率,促进创新成果的产出,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切实调动和发挥各个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式”思路,加强协同发展组织保障。中国重燃把握住主基调,明确走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道路,把设计制造一体化平台搭建好,构建一个共生、互生、再生的产业链。重燃专项的实施按照“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式”思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打造互利共赢的重型燃机全产业链生态圈。由中国重燃牵头抓总,制造企业参与,共同构建项目式、矩阵型运作的协同团队,将研发设计贯穿E(工程设计)、P(整机成套)、C(整机安装)、S(整机调试与运维)各环节,打破组织壁垒,跨越法人治理,共同对最终结果负责。项目团队、各专业室、职能部门三类组织围绕同一目标形成有机整体,为落实科研工程化提供了科学的组织保障。

形成政产学研用功能互补、良性互动合力,构建全产业链协同体系。中国重燃探索以“基于知识活动的重大工程实施”为基础的“科研工程化”,在践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下集全行业之智、全集团之力协同攻关。中国重燃与三大动力(哈尔滨电气、东方电气、上海电气)秉承“左右手、一家人”理念,在设计协同、资源共享、利益机制、组织建设等方面谋划一系列举措;成立中国重燃专家委员会,邀请院士、专家,聚全行业之智,为专项实施把脉问诊;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哈工大等国内知名优势高校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协同开展共性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依托国内优势科研院所、产业链优势企业,共同开展试验试制等。中国重燃牵头成立中国燃气轮机产业创新联盟并担任理事长单位,会同联盟内66家燃气轮机产业相关的企业、高校院所、社会团体,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和燃气轮机产业长远发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的有机衔接,促进行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为加快实现燃气轮机技术革命性突破,进一步推动我国燃气轮机事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实践验证,中国重燃下好了关键棋,用好了政产学研用协同优势,与全产业链单位精诚合作、携手共进,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形成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构建功能互补、深度融合、良性互动、完备高效的协同创新格局。

培育企业文化,汇聚重燃专项推进的强劲动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国有企业在新形势下做强做优不动摇的战略选择。中国重燃根据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科学规划、统筹协调、整合资源,积极探索构建适应专项实施的“第三种文化”,通过创新企业制度设计,深化发展战略,加强目标凝练,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将企业文化软实力转化成发展的硬实力,形成了推进专项的强大合力。

构建“第三种文化”,为推进专项发展提供强大引擎。构建优秀企业文化,必须结合公司发展实际情况、未来发展趋势和战略发展的需要,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为前提,以促进企业生产力为第一要务,提炼出公司真正需要的、能与公司特性相匹配的企业文化。中国重燃从专项推进和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直面挑战,针对高学历高素质的研发队伍人员结构多样化,研发周期的刚性等情况,以推动重燃专项为抓手,以充分挖掘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加强员工归属感和强化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目标,高度提炼出“第三种文化”,以“科研工程化”为核心理念构建涵盖重燃口号、重燃品格、重燃逻辑、重燃精神、重燃人才理念、重燃作风、重燃故事的AE文化体系。AE文化体系提供了持久深远的精神力量,引导研发人员坚定不移为推进重燃专项而奋斗,推动专项研发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

加强制度建设,将文化柔性转化为制度刚性。企业文化建设时间跨度长、牵涉面广、内容复杂。能否从企业的实际出发,使企业文化固化于制,建立完善承载理念、管理规范、保障执行的制度体系,实现文化柔性与制度刚性的相互融合与和谐统一,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也是“以文化人”的关键。中国重燃将企业文化、发展战略与管理制度相融合,推动文化宣传、监管、考核和落实融为一体。规划设计,融“文”入略。编制发布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规划,纳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指导企业文化长期发展,提升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规范行为,以“文”化行。编制干部员工行为准则,以制度刚性规范全体员工在管理、科研、服务等方面的外在行为,并最终将其内化为全体员工的行为习惯和职业素养。精细管理,以“文”化制。推动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有效结合,创新文化活动积分制管理方式,以各项企业文化主题实践活动为线索,将公司所倡导的行为通过积分制量化和落实;与公司JYKJ(计划-预算-考核-激励)一体化考核相结合,在部门及个人绩效考核中完善对“第三种文化”、重燃文化行为要求的框架考核标准。调研发现,中国重燃以文化思维创新管理手段、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能力,推动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相互促进,刚性管理与柔性文化相结合,形成了重燃专项推进与企业文化建设同频共振、同心同向的强大合力。

增强文化育人针对性,为专项推进营造建功立业氛围。如何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事关专项发展全局。中国重燃在吸引汇聚国内外高端核心人才过程中,尊重科研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不断增强文化育人的针对性多维施策,激发研发人员内在潜力,释放研发人员干事创业活力。开展文化宣贯培训交流活动,提升研发人员凝聚力、向心力。

创新企业文化管理模式,设立文化讲师,对新入职员工开展文化理念解读及培训,中层以上管理干部率先垂范、倡导践行“第三种文化”,积极与产业链相关单位开展文化交流、推进全体参研单位形成对AE文化理念的深层次认同。选树典型、开展竞赛,提升研发人员战斗力。深入挖掘宣传践行“第三种文化”的正面典型案例,编制《科研工程化文化案例集》、开展科研工程化大讲堂典型人物宣讲活动,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培养“重燃有我更精彩”的奋斗精神,营造人人争先创优、建功立业氛围,激发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战斗性。打造重燃文化活动品牌,提升团队协作水平。建立集体文化活动常态化组织机制,每季度开展大型主题活动,打造具有重燃文化特色的团队建设品牌活动;联合兴趣小组开展文化主题文体比赛,通过团队赛增强研发人员的团队意识。中国重燃立足“第三种文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育集聚了一大批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高层次人才和青年创新人才,为重燃专项的推进提供了强大的文化动力。

创新管理理念,持续提升重大工程管理能力

当今世界正处于重大科技变革的新时代,重大工程建设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与国际竞争的利器。重大工程中的成本管控、质量保障、技术风险等复杂性问题也给重大工程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重大工程管理发展模式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中国重燃深刻认识到专项本质是基于知识活动的重大工程实施,全面启动以“进度为纲、质量为本、技术立身、成本立命”的工程化变革,在推动进度、质量、成本三要素的落地等方面发力,从根源上创新管理理念。

创新进度管理理念,加速设计迭代,做深进度控制。中国重燃立足国家重型燃机产业现状,着眼自主燃机研制全周期,围绕设计、材料、制造、试验、运维五个体系,识别出重燃专项推进的痛点难点与关键制约,运用系统工程思维,编制总体作战图,发布各项目一至三级进度计划,识别出关键路径和重大里程碑,开展基于点-线-面的进度跟踪和偏差分析,在统筹推进专项中找到发力点和突破口。始终强调进度为纲,以“挂图作战、精准执行”为基础,依托JYKJ管理体系,构建起环环相扣、有序衔接、动态管理、追责问效的管理推进体系,做深进度控制,落实全员对结果负责。全面推行敏捷管理,打造敏捷团队,加强设计协同、加速设计迭代,为打通进度管理最后一公里夯实了基础。

创新质量管理理念,形成闭环管理,做严质量控制。没有质量保证的重大工程实施必然失败,中国重燃坚持把质量控制作为公司核心竞争力之一,将“质量第一”理念浸入每个重燃人的血液。基于科研工程化理念,引入工程化质量管理方法,建立起覆盖研发、设计、制造、试验全过程的“六位一体”QC体系,形成质量模式、组织机构、程序制度、监督执行、经验反馈、风险管理良性“闭环管理”,夯实全周期各环节作业层面的质量控制,确保全过程可知可控可追溯,实现各研制与试验项目质量计划全覆盖。持续学习吸收先进管理理念,对标国际燃机先进企业,引入FMEA风险管理工具(失效模式影响分析),开展基于风险的预防性质量控制,从源头切入进行把控,确保“质量就是进度、以质量保进度”。从选材开始严控质量,同时建立驻厂机制,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技术质量控制,确保最终结果符合研制需求。调研发现,中国重燃深入贯彻GB/T19001-2016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以一体化的理念和全局的眼光推进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围绕科研工程化出版了81项制度、201份记录表单,使“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落地生根。

创新成本管理理念,强化预算约束,做实成本控制。中国重燃在成本管控中坚持精益管理,努力做好年度预算管理,强调预算执行的刚性约束,同时简化年度预算内项目的立项程序。编制了一级里程碑、二级里程碑,形成了战略焦点任务,并以最小业务单元为基础,编制了详尽的年度预算。通过对国内外电力市场开展敏感性分析、与国际先进燃机企业对标,聚焦产品目标成本,成立产品并行工程小组,建立贯穿产品、系统、部件的系列成本基线及责任矩阵,落实各级目标成本责任;面向最终产品需求,将成本理念融入设计,组织DFMA(面向制造和装配的产品设计)工作坊,推动设计和制造融合,从源头设计到产品落地都坚持成本控制。

综合来看,中国重燃以质量标准为重要抓手,将保障进度作为最终目标,以商业化为核心追求做好成本分析与控制,确保打造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在此过程中,中国重燃利用逐级承接分解法(DOAM工具),完成了所有组织和全员绩效合约的分解和确认,使重点任务得到了逐级承诺和层层分解,实现了“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此外,再结合平衡计分卡原则,制定了各层级考核指标及激励目标,建立起科学、合理、有力的薪资管理与绩效考核体系,并把员工绩效与公司JYKJ体系有机结合,打通了项目六大控制与计划、预算、考核、激励的内在关系,形成完整闭环。

推动组织变革,实现稀缺资源的高效配置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强调,要加快推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改革。企业作为掌握市场资源的主体,要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资源高效率配置,必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聚焦发展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加强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打通企业运营中的淤点堵点。新常态下,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必须要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和组织再造,拓宽经营领域、完善产业结构,推动公司组织管理向多元化、专业化、扁平化、平台化、集约化的方向转变,最终实现稀缺资源的高效配置。

大力推动组织运作优化,资源优化调配更灵活。企业想要保持高效运行和基业长青,需要构建良好的组织运行逻辑,明确组织理念、事业格局、组织建立及机制建设等的方向和界限。为打破行政干预管理工作的桎梏,中国重燃重新梳理了工程总指挥系统和总设计师系统的管理关系,理顺了党委决策、行政决策与技术决策的职责边界,使决策体系更加科学高效,有效降低了行政干预管理,企业内部不再以行政命令进行任务分配,不再是“一把手”决策或党委班子决策的情况占大多数。为进一步破解资源受限、改革无法进行到底等问题,重燃持续深化改革、优化组织运作,加快推进专业科室规范化建设。一方面,优化前台项目分设,分设三个研发子项目部,任命项目总做好总统筹,任命研发子项目经理作为责任主体,承接年度里程碑节点任务,并结合任务量向后台要资源。另一方面,优化后台专业室架构,后台专业室作为能力建设主体,结合子项目经理的需求,向前台配资源,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打通EPCS,各专业室进行能力建设,按前后台工作比例,由子项目经理、专业室主任共同确定考核结果,将研发设计贯穿项目全过程,深化组织机构改革“第一板斧”。

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权责利划分更清晰。重大科技项目创新,要加强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大力提高项目的创新供给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可以探索搞揭榜挂帅,把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揭榜挂帅”是新时代对科技管理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是既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又体现国家战略需求的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新制度。为破解科技人员的“围城困境”,中国重燃全面启动流程梳理,变制度约束为流程驱动,让一线研发人员轻装上阵,创新责权利对等机制。支撑转段关键课题实行“揭榜挂帅”,建立竞聘机制,谁能干让谁上。“让外边的人能进来。”做到有责有利,实行积分制,承担关键课题并按期完成节点目标,提岗提级加分;设立专项奖,即时奖励予以倾斜;实行有责有权,落实课题负责人对项目组成员的考核权、奖金分配权。“让里边的人不想出。”针对关键核心技术等重点攻关项目,积极建立选贤任能、让能者脱颖而出的制度,构建了以需求为牵引、以能够解决问题为评价标准的新机制,打破了繁文缛节、条条框框,破除科研“小圈子”和论资排辈,以更开放的方式选拔有能力、有担当的团队、有作为的人来承担重燃专项任务。

完善第三方监督机制,建立资源配置新逻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但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启动难、推进难等问题,当改制、重组、变革遇到阻力和资源短缺时,需要构建内部资源配置和外部监督的新逻辑。在项目运行中,重视经验反馈。通过引入失效模式分析,开展基于风险的预防性质量控制,建立经验反馈系统并进行分析,构建固定的经验反馈机制,将可借鉴使用的与本项目管理适宜的改良建议和良好实践试验加以总结利用,推动改进组织方法、工艺方案或项目管理手段等,最终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预防不良事件再次发生,实现重燃专项项目管理的预期目标。在外部监督上,引入第三方监督。公开招标聘请第三方监造团队,让市场化运作的外协单位当好重燃的“第三只眼睛”,设置若干现场见证点,监督各个试验、制造现场,对课题的进度高度负责。通过第三方监督员,在合同的约束下,监督各项目的运作情况,让第三方机构成为常态化的“监督岗”,更好地推动重燃专项各项课题落实。

树立市场思维,以核心竞争力推动重燃可持续发展

燃气轮机不仅是国防装备中极其关键的设备,在国民经济的电力、能源开采和输送、分布式能源系统等领域中,也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发展燃气轮机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实现重型燃机的可持续发展,抢占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中国重燃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掌握自主创新这一发展的灵魂,将国家安全和企业发展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创新AE平台运作,构建全产业链生态圈。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当前,我国重型燃气轮机产业面临无先进燃机自主正向设计能力、产业链处于价值链低端、产品附加值低等现状,行业长期缺乏协同发展机制,无人对最终结果负责,燃机行业整体难以实现提升。为破解这一困境,中国重燃借鉴中国核电成功经验,以市场为驱动,以商品为导向,构建了属于中国重燃的AE平台。中国重燃组织协同三大动力、上海电力、中科院金属所、中国二重、江苏永瀚、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北冶、抚顺特钢,通过技术协同、管理协同、资本协同,构建了基于合同、超越合同、网络协同、互赢共生的全产业链生态圈。AE平台通过设计主导、组织协同、系统集成、资源整合,对内可以形成高效的工程管理模式,对外可以高效整合产业链资源,从而推动行业共同进步,为达成专项目标、打造有竞争力的产品、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路径。

依靠自主核心技术,走稳可持续发展之路。重型燃气轮机是能源动力装备领域的最高端产品,要实现市场化,就要理解市场、进入市场、适应市场、把握市场。虽然当前我国燃气轮机市场稳步增长,但研发和生产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产品附加值较低,缺少高端产品。保证“2023年后墙不倒”,就要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燃机产品。未来我国将重点突破发电用重型燃气轮机、工业驱动用中型燃气轮机、分布式能源用中小型燃气轮机以及燃气轮机运维服务技术,燃气轮机将逐步进入国产化替代阶段。中国重燃强化科研产品商品化概念,紧抓对最终结果负责的要求,以科研为核心手段,通过实现正向的研发与设计,真正掌握核心技术,保护国家和企业的利益,推动可持续发展。

运用“商业化”思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当前,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已具备发力加速的基础,科技发展正在进入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的跃升期。实践表明,有价值的创新更可能从真实的市场竞争中产生,而经历市场考验的技术也才更能趋于成熟。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国家,越具有商业化的创新体制机制,科技发展也越快。国与国之间核心技术的竞争,最终会转化为实际商业运用和市场竞争,因此,为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当下“基于技术目标的科研”应向“面向产业的科研”转变。在高质量高要求高标准如期完成重型燃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同时,中国重燃积极思考未来发展方向与路径,通过创新中心建设,推动转型发展、跨界发展,探索将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燃机过程中积累的种种技术优势、知识产权、专利转化成跨界成果,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部件拆解成若干关键技术应用到各行各业中,最终实现产业化发展。

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和变化的进程。作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具体实施单位,中国重燃自成立以来就受到工信部等国家主管部委以及国家电投集团公司的高度重视。工信部党组要求中国重燃“建立重型燃机产业链、技术链和专业人才队伍,实现出成果、出人才、出经验、出标准模式”,国家电投党组书记、董事长,重型燃机工程行政总指挥钱智民要求中国重燃“在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人才激励、国际合作、产业链协作、协同设计等方面创新工作机制”。近两年来,中国重燃通过一系列的创新实践,在质量、进度、成本刚性约束下高质量完成300MW项目初步设计等主要阶段性工作,递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向未来,中国重燃既要站在“两个大局”的历史方位,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把握新发展理念,又要深刻认识国家电投“2035一流战略”,积极融入到集团公司推动清洁低碳转型、引领能源革命进程中,同时还要立足重燃专项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实践创新,注重自主核心产业链打造,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转变,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

三、未来方向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将国企党建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重燃党委应在国家电投党组的领导下,将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各项建设与重大专项实施同谋划、同开展、同进步,继续当好推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高质量推进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

一是将党的全面领导与重燃专项牵头抓总结合起来。要一如既往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完善党委对重燃专项推进的领导体制机制,不断强化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筑牢党的组织根基、履行科技强国使命、推动重燃事业发展。要切实发挥党委在重燃专项推进、重大决策、科研方向上的牵头抓总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发挥国企优势管宏观、谋全局、抓大事,完善政产研学用长效合作机制,统筹协调、严丝合缝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紧紧围绕发展目标和任务进度,高标准打造具有中国重燃发展特色的党建品牌,大力推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以精益求精的负责态度、扎扎实实的工作举措、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彰显党建成效。

二是将党管人才原则与企业高质量发展联系起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着力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中国重燃要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更宽的思维、更高的眼界和更广的胸襟部署战略、营造环境、搭建载体,全面吸引聚拢各方面优秀人才。中国重燃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原有基础上完善灵活的辨别人才、管理人才、重用人才、尊重人才、关爱人才、服务人才等机制,为矢志奉献者提供更广阔空间,让作出贡献者更有获得感,在高质量发展中成就一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集技术“领航者”、状态“带动者”、事业“驱动者”于一体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

三是将党抓创新发展与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结合起来。创新是我党保持活力与生机的源泉。“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中国重燃要将党员干部抓创新、谋未来与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不断解放思想、求新求变,以理念创新推动思路创新,以方法创新提高工作水平,以机制创新推进工作规范,大胆突破不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的机制阻碍;另一方面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同时狠抓创新体系建设,进行优化组合,克服分散、低效、重复的弊端,在重燃专项推进中不断减成本、提进度、增质量。

拓宽协作领域,更好彰显新型举国体制在攀登顶峰中的重要作用

新型举国体制高度适应现实国情和全球化趋势进程,为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中国重燃应继续彰显新型举国体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重大优势,科学统筹、积极调动挖掘各方资源和潜能,努力实现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协同。

一是协同实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统筹协调”。新型举国体制具有使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的优势。中国重燃应利用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对内聚焦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特定目标,捋顺股东关系、完善公司治理,凝聚最大共识、减少内部掣肘,实现中央与企业上下贯通、部门有序分工合作;对外聚焦构建自主创新体系特定目标,全面降低资本配置、财务活动的成本,全面提升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协同实现整体性能最优、综合效益最大。

二是积极推动“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深度融合。与此同时,中国重燃应在既有产业合作、项目合作的基础上,在共同的合作愿望和发展愿景基础上,更加广泛集结优质政务的服务者、优势产业的主导者、创新型人才的供应者、先进技术的掌握者、市场信息反馈者、雄厚资本的拥有者,更加有效利用好政府的组织服务作用、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高校的立德树人作用、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撑作用、用户的需求导向作用、金融的资金保障作用,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深度合作,形成强大的组织、生产、育人、科研、实践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和多元参与的创新合作工程,共同构建功能互补、深度融合、良性互动、完备高效的“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协同创新格局。

在此过程中,中国重燃要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牵引作用和“国字号”企业组织号召优势,广泛地调动、协调各种资源,适时调整和创新合作方式,采取诸如双向联合体合作模式、多向联合体合作模式、中介协调型合作模式开展经费合作、技术合作,持续锻造深化设计主导、系统集成、资源掌控、组织协同的“AE模式”,将研发设计贯穿EPCS。同时积极将工业大数据、移动物联网等创新手段应用于工程实践,确保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及信息安全,提升整个自主研发体系的信息化水平和合作层次、合作效率。

夯实文化基础,使其成为全体职工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动力源泉

“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中国重燃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既是民族自立自强、科技自立自强在微观层面的体现,也是职工自我价值塑造、企业治理效能提升、企业增强凝聚力和竞争力的保障。

一是以企业文化建设塑造职工内在价值。将企业文化作为“科研工程化”探索过程中的一种最大化打破隔阂、凝聚共识、增强协同、改造环境的基础工程和软件设施,深化其系统性、计划性、标准性、规范性、周密性、完整性,使得职工在价值上找到信仰、在心灵上找到依托,将外在的企业要求转化为内心的自觉需求,以思想上“务虚”带动行动上“务实”。

二是以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治理效能。中国重燃应妥善用好文化对治理结构变革冲击较弱、便于操作的特性,为进一步的组织结构变革、薪酬模式调整等打好前站、赢得时间、节约成本、弥合裂痕。需要强调的是,文化本身除了包容性、多元性,还要有标识性、凝练性。文化要有号召性,更要摆脱口号式。最好能用一句话高度准确精简概括“科研工程化”核心含义,巩固全体职工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持续发挥上下贯通、内外联动,治根本、管长远的作用。

三是实现党的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互融共促。发挥党群工作部与企业文化部“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作用,既要做好党群工作,又要以同等的注意力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将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与丰富职工文化生活、提高职工道德水平、增强职工合作能力等同研究、同规划、同布置、同考核、同问责,通过不断深化活动内容,拓宽活动领域,真正实现党的建设与企业的文化建设互融共促、发挥合力。

深入推进科研工程化,全面提升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

全面提升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地生根的重要路径,是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桥梁纽带和手段动力,也是中国重燃推动“科研工程化”向纵深发展、持续提升重大工程管理能力的关键。中国重燃应深入开展“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行动,使重型燃气轮机自主创新与工程化变革有标准引领、有规范遵循、有专业支撑。

一是开展“标准化+”行动,深化标准化改革。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谁制定标准,谁就拥有话语权;谁掌握标准,谁就占据制高点。中国重燃应高度凸显标准化工作的战略作用,将其作为战略性创新资源、开放合作的共赢通行证,于内提高全体职工的标准化意识,提高设计和生产标准设置,开辟标准化工作新境界;于外推进国际标准转化应用,在工程化的思维下实现标准统一、共享共用。综合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融入质量控制、技术管理、进度保障标准,将创新成果通过标准迅速扩散,加快市场化和产业化步伐。

二是开展“规范化+”行动,深化规范化改革。在标准化引领作用下,在原有工程管理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和细化流程、准则,综合考虑新入职员工培训、新机制出台宣贯,技术集成、实物构造等各环节各方面,综合完善JYKJ管理体系、“六位一体”QC体系、重型燃机技术状态管理体系等各体系各机制,实现生产要素优化组合、项目管理规范化。

三是开展“专业化+”行动,深化专业化改革。科学认识专业化与标准化、规范化之间的关系。标准是统一性基础性的规范,规范是更为细致更为全面的标准,专业化为标准化和规范化提供必要的支撑。中国重燃应继续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科技人才队伍,在“P+P”模式基础上,形成专业化的项目部、职能部门、业务部门,有效地组织、协调和指挥各项规范化工作。

坚持改革创新,常态化长期化破解高质量发展中痛点难点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远发展的关键,在于改革创新。改革创新之路从无坦途。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中国重燃在摸索中前行、在转型中跨越,一路走来极为不易,面向未来要善于从改革中、从调整中、从创新中要增长动力,常态化长期化破解高质量发展中痛点难点问题。

一是振奋干事创业精神,提升组织效率。中国重燃应在巩固务实作风和焕发创业激情的基础上,持续整治“甩锅”“击鼓传花”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以目标倒逼责任,以时间倒逼进度,以实绩倒逼办法,对实现最终结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负责,形成“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精神状态。

二是瞄准难题不松劲,注入发展新动能。现实中很多难题不是不能解决,而是不想解决、不敢解决、不善解决,这是个执行力问题,也考验机制的完备性。中国重燃应构建破解制约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难题工作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创新性化解重燃专项推进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堵点”。在此过程中要坚持深入一线、聚焦重点,刀刃向内查问题、找短板,第一时间分解落实任务,明确责任人员,较真碰硬、立查立改,并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特色经验,时刻为充实完善制度体系做好储备。

三是对标国际一流科技公司,完善制度体系。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技术创新、组织管理、激励机制、平台建设等方面距离世界一流企业还有一定差距,要改革一切与高质量发展不适应、不衔接、不协调、不一致的旧观念、旧规定、旧机制,同时避免因制度过多、程序过杂而陷入“丛林困境”。

提高市场竞争力,加速推进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创新引领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归根到底是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切靠产品说话,一切靠市场说话。中国重燃应在知识活动和工程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速实现知识成果产业化和工程效益最大化。

一是深度发掘我国经济体系和创新体系韧性。2020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以中国重燃为代表的科技企业而言,应深度相信和深层次发掘我国经济体系和创新体系的韧性,不要在单独的硬件或者软件上与国际制造企业较高下,而是从整体自主创新体系上比长短,通过创新主体自身努力以及开放合作经受住最初的严峻考验,找到与重型燃气轮机适配的商业板块,以高科技产业链的研发生产能力实现换道超车,打造既服务于又受惠于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小循环和小生态。

二是依赖巨大市场潜力支撑技术应用与试验。当前我国对创新创造的需求前所未有,释放了巨大的市场潜力,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在此背景下,中国重燃应该依托总部基地、研发创新基地、试验验证基地落址上海临港新片区的新机遇和新基础,如同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芯片等一样,加快聚集人才和产业,加快技术应用和试验,赢得创新主动权和市场竞争主导权。重型燃气轮机是能源动力装备领域的最高端产品,因此承担重型燃气轮机设计、研发、试验验证等业务的中国重燃与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清洁能源企业国家电投,既有控股隶属关系,又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强耦合关系,兼具组织领导者、研发执行者、定向供应者三位一体的优势。由此,中国重燃应把握“最初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的相互转换关系,既走好“最初一公里”,又走实“最后一公里”,让“最初一公里”服务好“最后一公里”,让“最后一公里”检验好“最初一公里”。要直接面向市场、服务终端用户,打通和跨越股东内部、企业内部的障碍和藩篱,把初心使命体现在互惠共赢和综合效益上。

三是弘扬企业家精神引领企业快速发展。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的弘扬与践行。因此中国重燃应把企业家精神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通过发挥企业家作用、弘扬企业家精神,引领企业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价值创新,带领高科技企业走出高研发投入和低成功概率的魔咒。企业家自身要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带领企业识别新的市场机会或技术机会,承担市场或者技术的不确定性风险,努力实现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发展,以企业为立足点和放大器,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国家治理》周刊 )